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慶祝黃河路橋公司成立50周年,豐富職工文化生活,打造學習型職工隊伍,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增強職工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傳播力,黃河路橋公司組織開展了第二屆“書香路橋”征文活動。
自活動開展以來,廣大干部職工積極踴躍,報送了100余篇內容積極向上,感人肺腑,展現路橋人砥礪奮進精神和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優秀作品?;顒託v時4個多月,經過評審組認真評審,最終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作品19篇,為2020年第二屆“書香路橋”讀書征文活動畫上圓滿句號。
為表彰先進、激勵工作,黃河路橋公司工會對19篇獲獎作品進行了通報表彰。其中作品《一線》獲得一等獎,《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等3篇作品獲得二等獎,《用路橋的方式去愛》等5篇作品獲得三等獎,《<精益思想>讀后感》等10篇作品獲得優秀獎。
黃河路橋公司第二屆“書香路橋”讀書征文活動的成功舉辦,將繼續帶動和影響廣大干部職工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引導大家積極參加職工文化建設,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為集團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一等獎作品
一線
順河路橋 張健
三月春寒風卷沙,抗疫復工事如麻。
兩測體溫尤嫌少,八四酒精門桌擦。
圍平荒地修新院,引水接電起新家。
匆匆人間四月來,路南路北滿桃花。
四月風和氣朗清,拼爭朝夕搏利盈。
五更朝聞杜鵑啼,更衣戴帽腳不停。
或為水準控標高,或為側模調線型。
東段急要花磚來,西段拆遷事又生。
手機響鈴未停歇,唇干嗓啞耳發蒙。
日中拖沓返食堂,洗罷風塵刷碗盤。
錯時排隊取餐回,入座肴味入口甘。
忽聞罐車行將至,推盤辭粥起身去。
罐車駛離復將坐,監理恰催臺賬急。
臺賬報上無差池,一餐起坐往返三。
淺睡小憩伏桌眠,鬧鐘呼震喚測量。
前往他方借機儀,基站架支連電源。
井位放點未過半,前助計量測墻磚。
遙望路旁城管車,速查泥土蓋覆全。
城管兜轉無多時,緊隨后跟揚塵辦。
送別兩撥檢查組,續接井位放點完。
八月驟雨晚來急,三更子夜巡河邊。
水漲欲沒圍堰堤,備調沙袋疊千層。
雨停水落人方歇,歸舍臥榻伴雞鳴。
中伏步行三十里,頻飲清水三百杯。
雪撒瓊花數九天,瑟瑟朔風腳下寒。
開山架橋穿涵隧,日漸新路出荒村。
泉城路通家家連,何人再嘆行路難。
荏苒立秋至,一歲又過半。
待到明年春,玉蘭開路間。
年年勤勉勵,順達泉河山。
二等獎作品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材料公司瓦峪分公司 劉燕
很難想象,在如今這個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年代,依然有大山深處的家族,無聲地存在,頑強地延續。他們有著自己矢志不渝的信仰——“自力更生”;他們傷痕累累,又生機勃勃地自愈;他們日復一日,又代代相傳地永生,如大山一般永生,但永生也只屬于大山。
美國85后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就生長于這樣的家族,也因此成就了她的處女作《Educated》(中文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出自《圣經·詩篇》),這本讀起來荒謬至極的魔幻“小說”,其實是作者真實的自傳:她們全家都是摩門教徒,父親是絕對的主宰者。她們無止境地準備著,因為堅信有一日“太陽變暗,血月出現,末日降臨”;她們歷經嚴重的車禍、燒傷、墜落,卻從不去醫院,因為苦難是“上帝的賜福”;家里七個孩子從不上學,甚至沒有出生證明,因為父親認為學校是政府“引導孩子遠離上帝的陰謀”……而十七歲之前從未上過學的塔拉,最終通過強大的自學能力依次考取了楊百翰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獲得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等學位。
我們聽過很多大山里走出來的勵志故事,卻少有如此深刻地觸動,因為塔拉傳奇的人生,除了讓人驚嘆于她的努力和勤勉,更多的共情于她極端的原生家庭、她從小形成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的徹底破碎與重生??粗粋€人在環境、親情的重重束縛中執著而艱難地一點一點扭轉對這個世界的固有認知,重構一個自由、純凈的靈魂,這無疑是殘忍的,塔拉把這個撕裂的過程稱之為“Educated”——教育。
這讓我想到我的童年和家庭。
我的家鄉沒有山,連一個可以稱之為山的土丘都沒有,黃河濱岸的沖積平原,只有肥沃的良田和飄香的果園。我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從我記事起,父母就是純粹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極少與鎮上和縣城,也就是人們印象中“繁華的城市”有聯系。母親到現在也大字兒不識幾個,父親只有日漸退化的初中文化,不同的是,他們迫切地想把自己缺乏的“教育”加諸在孩子身上。父親對我和姐姐的學習極度重視,雖然他除了盡力滿足我們在教育上的一切物質需求,不能給予我們任何指導。我成績上的任何風吹草動,我每次大考小考、每一門課的分數,父親記得滾瓜爛熟,即使他從不當面對此作任何點評質問,甚至不敢表現出他的關注。錄取通知書寄到村里的那天,是我印象中第二次見到父親不管不顧的醉酒(第一次是五年前姐姐的升學宴),仿佛那一刻,他完成了此生最大的使命。
后來,我和姐姐在大學畢業后都沒有選擇繼續接受教育,看得出來父親是有遺憾的,但他也什么都沒有說——他一向沉默寡言。我知道,父親一直自責于他給我們提供的教育環境,小時候,家里也的確沒有額外的條件供我們培養什么興趣特長,這讓我曾深深地遺憾又無比的慶幸。我的童年是充實快樂的,我在那田頭河邊、農家小院里形成的人生和社會觀念到現在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即使后來,教育帶給我眼界和思維的不斷拓展,也在國內最繁華富有的城市生活了四年,造就了我光鮮的外表,但只有回到故鄉那片土地,見到那些眷戀的面孔,內心深處那段模糊又強烈的記憶才會野蠻生長。
我一直慶幸,我的原生家庭是充滿尊重與愛意的,是我永遠牽掛、永遠思念的那座山。沒有獨斷專行的父親,沒有逆來順受的母親,我永遠也無法體會塔拉是如何割裂過去的一切,獨自帶著傷痛飛往自己真正的信仰。想起大學時期和室友義憤填膺地討論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同樣是從極端的原生家庭掙脫出來,依靠自己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她卻選擇一次次的原諒與寬恕,甚至最終擔負起了主要的贍養義務。我們當時怎么說的?沒志氣!至親只知虐待和壓榨你,這樣的家庭不值得回頭!年輕的我們只崇拜“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瀟灑,卻不理解骨肉親情的可貴。越是不曾得到,越容易被微末的關懷擊潰心防,正如塔拉在追尋自我的路上也會思念親人,會一次次掙扎著逃離又回歸。但信仰的力量,就是讓人無論經過多少彷徨,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最終都會做出那個選擇。
我們如飛鳥,都曾屬于一座山,我們無法選擇地被這座山養育、塑造、束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教育”中會逐漸思考自己真正的終點和遠方?;蛟S改變意味著對靈魂的否定和批判,但總有人忍痛掙脫束縛,生出飛越山林迷霧的翅膀。這一路會失去,會受傷,能伴隨我們的,只有不妥協、不放棄的信仰和不畏懼、不回頭的勇氣。“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二等獎作品
公交隨感
三分公司 孫盼
吳能是一家銷售企業的普通員工,由于銷售業績平平,收入也是只能維持溫飽,上下班也就只能選擇綠色公交出行了。這天,他仍然按照往常一樣早早起床,一頓簡單收拾后顧不得吃早餐就出門了。
小步跑到公交站臺,雖說站臺離家有個八九百米,不長不短,但一路小跑起來還是氣喘吁吁,心里卻安慰自己,這么短距離就當健身了。氣還沒緩完,公交來了,踉踉蹌蹌的上了車,打卡后,一個箭步沖到了車尾,心里暗喜,運氣不錯有座位,還是靠窗,坐下后他的腦子就開始了胡思亂想......
人的一生就好比這一趟公交,既要有座位,還能靠窗看得了風景,算是完美人生,那就注定要么你趕早,人少沒人跟你爭,要么你站在起點站,空車任你選。爹拼不成只能靠勤奮填補,任何事情提早別人一步優勢會很顯著,工作亦如此。
沒有起點優勢,又不夠勤奮,那就慘點了。上車后沒有座是正常的事情,趕上車里都是比你勤奮的,那你就更無立足之地了。至少上車后你要先穩定自己,找個能容納自己,還能站得住腳的地方,也許身邊的紋身大哥正眼瞪你,因為你占了他一腳位置;也許時髦女郎歪嘴瞟你,因為你擠到了她名牌包包。不管什么事情,一旦侵占別人利益,誰又會樂意分一杯羹給你?他們只會想:這是我辛苦趕早占得地盤,哪來的猴子在這撒野,工作亦如此。
選擇不用理睬是一種辦法,因為他們也知道,人已經上車了,沒有辦法改變了,默默選擇接受,慢慢選擇改變。大哥會收收那只大號的腳,不情義的讓你半只腳位置;女郎會把手換個抓扶柄,嘴邊嘟囔邊側側身給你騰出來半個身位。困難面前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堅持走下去,如果選擇了離開,另尋他處,一樣會面對這樣的境遇,因為趕早的人已經搶占先機了,工作亦是如此。
公交每到一站都會有不同的人上車、下車,即便是靠窗有座的人。有的人目的地到了,完成了階段性目標,有的人覺得自己需要更換車輛,也許是嫌棄車里人太多,周圍的人排擠他,也許是嫌棄車里沒空調,座位又不夠舒服,達不到自己心里的要求。不管選擇怎么樣的路子,能夠順利到達目的地就算是圓滿完成目標了,只是有人一直在堅持,有人半路重新做了選擇,工作亦是如此。
對于半路上車的人我們也要給與他一份尊重,一個立足的機會。相對于他來說,我就是趕早的人,也能理解他的初來乍到,環顧四周,尋找適合他的位子,這時或許給他一個眼神,向旁邊靠一下,他就會意識到你的友善與尊重,反增我一個笑臉外加謝謝倆字,帶著一路的好心情到達自己的目的站,何樂而不為呢?工作亦如此。
......
“前錦站到了.....”公交播報了到站提醒,也是吳能的目的站,吳能本能的揉了揉眼睛,笑著對旁邊站著的人說:“朋友,你坐這兒吧,我到站了。”
二等獎作品
寫給二十五歲的自己
三分公司 倪孔偉
站在25歲的人生節點,面對剛畢業時的自己,回望職場三年的成長,盡管旅途青澀,但也算肆意生長,努力練習著過好選擇的人生。這篇文章寫給自己,也寫給當值的你,愿“歷經千帆,依然心有明月、眼有光亮”。
還在校時,輔導員常說,畢業三年一小坎,五年一大坎。當時和剛踏出校門的自己,都不以為意,覺得趁青春、放肆飛,想要生活有更多不一樣的色彩,殊不知打臉也來的很快,走在這個二十初頭、三十未及的分岔口,內心有多期待,就會有多惶恐,也更加感同身受了別人口中的那句,踏出校門不僅僅是畢業那么簡單。
工作地定向濟南,是自己畢業時做出的第一個決定,職場萌新滿懷激情只身前往這座泉水之城,暢想著人生不同的排列組合,也期待能遇見更好的自己。那時候的自己詫異著濟南怎么到處都是“老師兒”,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也小心翼翼地在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中摸爬滾打,當然也暴露出笨拙,“做事別那么死板”、“教了兩遍還不會”、“我覺得你還是沒明白我想表達的”,盡管有時感到十足的失落和迷茫,但也在跌跌撞撞中去改變調試,加上自己遇到了一個好師傅,從工作、從生活,開導我這個剛入世的傻小子,幫助我在校園到社會的過渡階段更加堅定內心、也更加勇敢去闖蕩。
打破邊界,離開前單位,選擇黃河路橋,是自己作的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沒有太多的解釋,走完流程、交接工作,和師傅、領導同事吃飯告別,收拾行囊在這條城市建設之路開始了自己新的跋涉。正如最近看的這本何東寫的半自傳《愿你也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個背包客的心路歷程,他相信在行走中能找到自己,穿過迷離的內心,會得到寧靜。我也在相信在建市民滿意路、架百姓放心橋的前進足跡中,我可以找到我所熱愛與期待的,和大家相伴前行。
當然,人生的抉擇無處不在,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煙臺小伙,工作后每次回家,父母親友總離不開一個話題,就是你以后打算是留濟南還是回煙臺,你想好了沒?父母總會體諒孩子,還是回煙臺吧,一個人在外很辛苦;親友呢,就會很直白地告訴你:你爸媽老了、生病了,誰來照顧?父母接去陌生的城市,這么大年紀能適應生活環境、人際關系?親戚朋友以后怎么來往,你光想你自己?三連問讓你不知該何去何從,低頭低語、簡答附和,理想和現實的又一次狠狠碰撞,這也許就是大多數在外漂泊工作職場人的困境之一吧。現在的我,答復仍顯吃力,還在盡可能尋找所謂的平衡和臨界,在努力找到一條我自己的路。如果你也面臨,愿與你一同停下來思索,更在勇敢邁步中找尋。
在這個“瞻前顧后”的25歲,自己最近也作出一個很重大的決定,就是買房。從下定決心到說服父母,再到看房選房,歷時三個月,畢竟舉全家之力,走的每一步都膽戰心驚。如果說之前一直在猶豫,也確實因為疫情隔離讓自己思考一些。在這個社會,一人在外打拼的安全感,除了父母、伴侶,大多數還是來自房子,盡管需要30年的負重前行。那句“掌控生活的底氣,終歸是自己給自己的”,更是讓人聽得次次扎心。然而,這就是自己處于25歲的選擇,敢拼、敢想,也敢試錯。
他們說:“25歲是半熟半青春的年紀,獨特且自由”?,F在的我,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堅信著未來的無限可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行文所至,愿你與我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哭過笑過,都能赤誠不改、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