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07-30 07:35:31 來源:
上世紀50年代濼口碼頭的繁忙景象。
上世紀60年代曹家圈黃河大橋建設現場附近村民支援大橋建設。
上世紀60年代,護橋戰士王士棟在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執勤。
上世紀70年代,護橋部隊戰士在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下學習。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曹家圈黃河鐵路大橋
京滬高鐵黃河特大橋
石濟高鐵齊濟黃河公鐵兩用橋
在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中國鐵路濟南局濟南工務段橋梁檢查工區的工人們利用空窗期檢查橋梁安全。
在曹家圈黃河鐵路大橋,鐵路工人對橋梁進行檢查。本版部分老照片由濟南報業影像檔案館提供
在泉城濟南,風采各異的四座鐵路大橋橫跨黃河南北兩岸,氣勢宏偉。它們的修建年代不同,可謂“四世同堂”。從單線橋到雙線橋,再到四線橋、公鐵兩用橋,它們歷經歲月風雨,見證了我國鐵路交通的發展進程,訴說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變遷。
“老當益壯的第一代”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12年建成通車,大橋長1236米,橋上鋪設單線線路。新中國成立前大橋限制雙機聯掛,通過大橋的列車速度不得超過20公里/小時。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是亞洲第一跨度大橋,詹天佑曾參與該橋設計施工。它“生逢亂世”,命運多舛,先后四次被炸,至今在橋體上還有抗戰時期留下的彈痕。幾經維修,依然屹立?,F在,大橋橋體中的鋼梁,除了中國制造,還有德國、日本制造的。為了保護這座百歲高齡的大橋,工人們用“防護罩”把20個橋梁活動支座呵護了起來,防止黃河泥沙侵蝕。換軌時不使用撬棍,避免損傷橋枕。新型的樹脂枕木也在這里投入使用,延長了大橋的壽命。如今,每天仍有28列旅客列車在大橋上奔馳,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成為黃河上唯一一座仍在跑火車的百年老橋。
這座大橋的故事也為人們津津樂道。它戰勝過百年不遇的洪峰;留下了周恩來總理視察時的足跡;1967年,為保護旅客列車的安全,21歲的護橋戰士王士棟壯烈犧牲,烈士的塑像和紀念碑就建在橋頭;從1958年至今,陳懷華父子先后守橋60年……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年富力強的第二代”曹家圈黃河鐵路大橋。始建于1960年,全橋長5698.3米,為雙線橋,因國民經濟調整,1962年1月停工。1972年4月16日主體工程再次開工,1976年6月30日竣工,7月1日通行工程列車,1981年7月1日正式分流列車。每天會有88列旅客列車從這里飛馳而過,它是京滬鐵路普速列車的必經之路,也是物資運輸的南北大動脈。
“風華正茂的第三代”京滬高鐵黃河特大橋,建于2008年,是京滬高鐵線上山東段唯一一座鋼結構大橋,全長5143.4米,設計時速350公里,是北京至上海、太原至青島鐵路兩線共用的四線橋。具有造型美觀、結構新穎、施工技術難度大、施工條件復雜的特點。作為京滬高鐵重點、難點控制性工程之一,跨河主橋采用五跨連續鋼桁柔性拱,有6個主橋墩,在高速鐵路同類型橋型中首開紀錄。每天有300多趟高鐵動車從這座橋上穿行,平均每5分鐘就有一趟高鐵動車通過,是全國最繁忙的黃河鐵路大橋之一。
“氣象萬千的第四代”石濟高鐵齊濟黃河公鐵兩用橋,2018年12月通車,大橋全長1.8公里,橋上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橋下為四線鐵路,橋梁跨度大、工藝復雜,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公路、鐵路兩用橋。大橋以12種承臺結構、9種墩身結構、10種梁體結構形式被譽為“橋梁工法博物館”。它還創造了主體承重部分鉆孔樁最深、橋墩最寬、承臺體積最大、結構形式最新、施工工法最多的新成績,成為“21世紀橋梁建設看中國”的又一實例。這里將成為石濟鐵路客運專線的重要交通樞紐,對打造山東“3小時”交通圈起到了促進作用。
更多文字、視頻、圖片內容,請掃描二維碼觀看。